相信很多的朋友,对于明朝迁都一事非常感兴趣,当时朱棣是凭借着靖难之后成功地当上了皇帝,后来他是将都城从南京迁往了北京。那么为什么他要这样做?他是否是真的希望能够抵御外敌?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聊一聊朱棣为什么会选择迁都。
在小编看来,朱棣之所以要选择迁都北京有一大原因,就是他实际上是通过叛乱取得了皇帝位,是通过发兵与正统的皇权进行了抗争,才拿到了这一权力。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,朝堂1的政权很显然是不太稳固的,这个时候他就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起兵之地,也就是在“燕”这块封地上。“燕”这里政治的核心就是北京,那么这样的情况下,朱棣就对于朝堂之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,能够更加方便发号施令。
迁都到北京确实还有着抵御外敌的考量,就是在当时的明朝其实还一直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,虽然说蒙古被他们打入了北方的大漠之中,但是此时在北方仍然有很多的游牧民族开始崛起。将首都迁到北方,有利于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,从而更好的调配兵力,进行协同军事作战,这也是朱棣的考虑。而且由于南京一直以来,都是有着南方的世家,现在将他们统一迁徙到北京去,就能够更好逼迫他们为国家建设出力。
综上所述,朱棣要将都城迁往北京,还是因为它当时刚刚上位,希望通过迁都的方式,让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固,是一种削弱当时大士族的手段,从而将权力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,对于多方势力达到制约的目的。另一考虑就是,将都城北迁能够更加方便的作战,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。
有三个原因,第一当时大明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,边患最为严重,将首都北移,有利于调兵遣将和命令的实行;第二践行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;第三自古以来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,朱棣不想步他们的后尘。
朱元璋是从蒙元的手中夺得天下的,被誉为得位最正的皇帝,自蓝玉将蒙元残部追到漠北之后,大明就已完成了江山一统,但北方仍不稳定,鞑子依旧随时侵扰边境,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屯兵与此,这就是明长城修建的背景。
北方鞑子随时都侵袭边境,但是大明的首都在南京,边疆的军情到皇帝手中时已经失去了时效性了,而且皇帝的命令有时候也并不适合边关情况,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朱棣就提出将都城迁往北京。
另外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的,打着靖难的名号历时四年终于夺得了大权,但是南京的官员些根深蒂固,不利于自己的统治,为了削弱这个朝城的势力,他就打算把都城迁到自己的老家去,到时候想要怎么炮制他们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。
此外南京在秦朝的时候就被斩断了龙脉,在南京定都的东吴、宋齐梁陈乃至南唐都是一些短命王朝,这表明南京是不适合建都的,朱棣为了重蹈覆辙,就只好迁都,而此时中原大地上长安破败、洛阳人口少,开封城无险要可守,综合以上情况就只有北平城可作为选择,于是就迁都了。
朱棣之所以动心迁都,不外三个原因。
第一, 据说他对南京没有什么好印象,进入南京时,臣民对建文帝普遍的忠诚、对他本人的冷淡,令他很不舒服,而此后为威慑人心的一系列屠戮虽将反对,不合作的局面敉平,却进一步败坏了他的声誉。北平,则是他长年就藩的旧国,也是他崛起之地,“群众基础”不错——至少他自己这么觉得。
第二, 作为背负篡弑恶名的非法夺取皇位者,朱棣自登基起一直到死,实际上毕生在为恢复名誉而奋斗,他不能做一个平平淡淡、普普通通的“守成之君”,必须创下“丰功伟绩”来证明自己虽然得位不正,却远比理所当然却平庸碌常的合法继承者更雄才大略,国家到了他手里,更辉煌、更有前途,他脑子里一直缠绕着这念头,所做每桩事皆以此为出发点,重建北京,一方面本身就是好大喜功的表现,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便于筹划和实施后来数次对蒙古人的北征——一句话, 他将以北京为基地,干一番平定宇内、拓疆辟地的大事业。
第三, 迁都北京,还涉及一个更深密的谋画。当年朱元璋建藩边地、 屏翼帝室,结果诸藩拥兵自重,并终于酿成“靖难之乱”,朱棣本人就是这种现实的直接受益人,对“塞王”之弊最清楚不过,现在他自己做了皇帝,势不容悲剧在自己或其子孙身上重演。他想出的办法是, 将“塞王”内迁,军事实力最强的宁王(就藩大宁,北京东北方)首当其冲,次则谷王从宣府、辽王从广宁内迁,国家正北防线为之空虚, 对策则是亲自坐镇北京以应付边患危机
个人认为明成祖朱棣把首都迁到北京是因为:实现父亲的遗愿、皇帝保卫国家、巩固王位、北京比南京更有优势。
1、 实现父亲的遗愿
中国的统一王朝大多是由北向南形成的。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南方发展,从南到北征服了世界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功案例。虽然他成功地奠定了基础,并建立了南京的首都,朱元璋很清楚,南京不是最好的选择。
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,朱元璋还派长子朱彪太子视察关中、洛阳。目的是准备迁都西安或洛阳。然而,遗憾的是,朱彪在调查结束后回到南京不久就病重了。1392年,年仅37岁的朱彪去世。
朱彪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。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,在他身上花了不少心血。他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著名的君主,但他先离开了。老朱很伤心,他再也没有心思考虑迁都了。他曾在《牺牲灶灶》一文中提到迁都事宜。他说“我想搬首都,但现在我又老又累,世界决定了,我不想为人民工作……”。6年后,朱元璋也带着遗憾离开了。
朱棣搬到北京,而不是洛阳或西安。
2、 皇帝保卫国家
明朝初年,对明朝最大的威胁是逃到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。曾被称为燕王的朱棣对北元之战的形势非常清楚。朱棣登基后,开创了天子卫国的先例,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。朱棣一生擅长进攻。从后来几次到漠北的考察可以看出,他不愿意做一个只懂享乐的皇帝。他是一位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成就、有责任的皇帝。
3、 巩固王位
众所周知,朱棣的地位并不十分光荣。他在“军队的旗帜下发动了一场战争,虽然这并不足以使所有人相信他是在军队的旗帜下进行的。他的侄子小皇帝朱云文的失踪,说明南京有一批忠于老爷的势力,只是暂时隐藏起来。对于篡夺王位的Zhu Di来说,这不是件好事,因为南京的旧势力根深蒂固,交织在一起,而他的基金会在北京。支持他在南京的亲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因此,从人身安全和王位巩固的角度来看,迁都是最好的选择。
此外,为了保卫边疆,朱元璋在北方授予几位诸侯重兵。从朱棣绑架并俘虏了都仁三卫的宁王朱权的实力来看,其他守卫北疆的藩王并不弱。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些藩王,避免第二个朱棣的出现,朱棣的最佳选择就是将首都迁至老根据地。
4、 北京比南京更有优势
首先,我们可以肯定朱棣和朱元璋都很有才华。朱元璋可以看出,南京“只有故宫城在鞍钢前萧条后,形势不平衡”,朱棣不能不看到。如果你不得不选择南方的一个地方作为首都,那么以长江为主要屏障的南京和它周围的一些山丘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是,从地理优势来看,南京在北方仍不及洛阳、长安、北京。
山川屏障的优势远远大于江河。如果仔细观察南京的地形,就会发现过于依赖长江的南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。一旦长江失守,南京就没有保卫的危险。南京虽然被称为六朝古都、十朝都城,但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些朝代:东吴、东晋、宋齐梁陈时期、五代南唐、南宋、南明,南京之所以如此,有很多原因不利于防御。
1、朱棣想以北京为中心,控制天下四夷。
2、朱棣原来的府邸就是在北平。
3、朱棣攻下南京皇宫,皇宫被破坏的厉害,古代的封建思想,认为皇宫旧址通过这一战,风水被破坏。
4、地理位置北京四面环山,易守难攻。
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,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,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,其对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。迁都北平,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,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,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。
扩展资料:
明成祖迁都北平
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(1403年),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,燕平北平是皇帝“龙兴之地”,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,立为陪都。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,以北平为北平府,改北平府为顺天府,称为“行在”。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;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、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。
永乐四年,下诏以南京皇宫(南京故宫)为蓝本,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。
永乐七年,明成祖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,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。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,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。
永乐八年,亲征回师后,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,打通南北漕运。永乐十三年完工,从此北平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。
永乐十四年,明成祖召集群臣,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。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,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,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。次年,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。
永乐十八年,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。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,规模稍大。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,呈规则的方形,符合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。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,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,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,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,称南京某部,以南京为留都。
明仁宗还都南京
刚刚迁都几个月的永乐十九年初夏,紫禁城的奉天、华盖、谨身三大殿遭雷击,尽皆焚毁。朝野议论纷纷。礼部主事萧仪认为,迁都后诸事不便,且弃绝皇脉与孝陵,有违天意。成祖大怒,立即处死萧仪,并以强权压制朝中大臣。
明成祖死后,明仁宗即位。明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,即位后,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,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,下令修葺南京宫殿。随即,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,新印信重又加印“行在”,等于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。
但仁宗享国日短,未满一年即已驾崩,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。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,继位的明宣宗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。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,正式确定北平为明朝京师,不再称行在,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。
参考链接:永乐迁都-百度百科
一、完成父亲遗愿
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大都是由北至南而成,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于南方,由南向北打下天下,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比较少见的成功案例。虽然成功打下基业,定都南京,但是朱元璋其实很清楚,南京并非是定都的最佳选择。
在洪武二十四年,也就是1391年,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,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。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迁往西安或者洛阳。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,1392年,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。
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,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,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,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,结果却先走了。老朱很伤心,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。他曾在《祀灶文》中提到过迁都的事,说“本欲迁都,今朕年老,精力已倦,又天下初定,不欲劳民……” 。6年后,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。
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,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,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,而是迁到了北京。
二、天子守国门
明初,对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还是逃亡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,当初被封为燕王的朱棣在北元的较量中,对形势是很清楚的。登基之后的朱棣开创天子守国门的先例,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。朱棣一生好攻伐,从后来的几次御驾亲征漠北就能看出来,他是不甘做一位只知道享乐的皇帝的,是个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作为、有担当的皇帝。
三、巩固皇位
大家都知道朱棣上位并不是太光彩,虽然他打着“遵奉祖制”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,这只不过是他出兵的一个幌子而已,并不足以让所有人都信服。他的侄子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就说明,南京是有一批忠于旧主的势力,只不过暂时隐藏起来而已。这对刚篡位的朱棣来说,并不是件好事,因为南京旧有的各种势力盘根错节、根深蒂固,而他的根基在北京,要在南京扶持自己的亲信,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所以从不论是从个人安全方面考虑,还是从皇位的巩固上来看,迁都都是最佳的选择。
另外,为防卫边疆,朱元璋在北方封有好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,从那位被朱棣绑架夺了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的实力来看,其他几位镇守北部边疆的藩王实力均不弱。为了有效控制这些藩王,避免再出现第二个朱棣,迁都至老根据地北京是朱棣不二之选。
四、北京地理位置比南京更有优势
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和朱元璋一样,都有大才。朱元璋能看出南京“惟宫城前昂后洼,形势不称”,朱棣不会看不出。如果非要在南方选择一地作为国都,有长江作为主要屏障,四周也有些小山的南京是不错的选择,但是从地缘优势来看,南京相比北方的洛阳、长安、北京来说还是要差一些的。
上一篇:秋天去南方过冬的小动物有哪些
下一篇:说话语气如何变得柔和
发表评论